WFU

2017年8月20日 星期日

二把火炬、二個世界、二種未來

作者:朱為民

  
圖:中央通訊社

2017年8月19日,是2017台北世大運的開幕儀式。典禮的高潮,是在江宏傑、戴姿穎、譚雅婷接力傳遞聖火的火炬繞場之後,我們看到,陳金鋒拿著球棒,緩緩走近球形般的聖火,站在打擊區,用他一貫的姿勢,將球棒前端指了指前方,然後,猛力一揮。

古希臘神話中,火勢神聖不可侵犯的。因此從古代的奧運會開始,就有了傳遞聖火的習俗,象徵著傳承手中的火焰,也有生生不息的意義。

直至現在,火炬中熊熊燃燒的聖火,同時也象徵了和平,象徵了團結,以及更高的運動精神。

世界各地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同火炬的精神,例如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守中及高舉著一個火炬,代表著民主和自由。在那個年代,多少滿懷希望而困頓的移民,在渡輪上最先看見的美國,就是那個火炬。他們同時也看到了希望。

而就在剛好一周前,我們看到了另一種火炬。


另一種火炬


在美國夏洛蒂市(Charlottesville)的白人至上主義的擁護者,因為不滿當局要將代表「白人榮耀」的過去李將軍雕像拆除,因而在晚間時分,每個人手持火炬,於維吉尼亞大學示威遊行,他們高喊著「你們無法取代我們」、「血統與土地」等口號,並且開始跟反對他們的群眾爆發了零星衝突。

衝突的最高點,一名白人至上主義者駕著小客車蓄意衝撞反對團體的人群當中,造成一名32歲的女子死亡,並且有多人受傷。

同樣是火炬,但那些白人至上主義者手上拿著的,是仇恨、是恐懼、是歧視、是一種好深、好深的恨意。

同樣是火炬,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異?

我記得在準備去年的TEDxTaipei演說的時候,看了一本書「TED talks:說話的力量」,作者在序文中提到,其實數十萬年前,人們就開始說故事。夜間時分,大家會圍著營火而坐下,臉上充滿皺紋的耆老站起身,在熊熊燃燒的火炬旁訴說著他經歷過的故事、那些遙遠的記憶,以及由祖先一代代傳下來的古老智慧。火焰變成了一種凝聚的象徵,每個聽者藉由故事人所說的情境,將眾人的意志逐漸合而為一。這個過程充滿著強大的力量。

這樣的儀式記憶似乎存在在我們每個人的血液之中,當有人舉起火炬,具有相同意志的人就很容易不自主地被吸引,希望聚在一起可以創造更大的力量。

而如同我們這一週所看到的,這樣的力量可以載舟,亦能覆舟;這樣的力量可以帶我們迎向光明,卻一不小心也可能將大家拉進深邃的黑暗。


光明與黑暗


在世大運開幕儀式,選手進場的時候,發生了因為場外的抗議團體衝進了封鎖線,阻擋了運動員進場的事件。他們之中,甚至有人在現場丟擲不明的煙霧彈。主辦單位為了保護選手的安全,不得不讓他們暫停進場。

於是,在實況轉播之中,我們看到的是旗手舉著一個又一個國家的國旗進場,但後面卻空無一人的畫面。一面又一面國旗走入會場,但都沒有運動員。那一刻,許多期待這次比賽的觀眾都非常心痛,同時也很生氣。因為許多運動員和主辦單位努力不懈的成果,很可能就會被毀於一旦。

幸好,狀況很快被排除,各國的選手一起進場,所有的觀眾起立給他們最大的掌聲。他們多半就像個大孩子,看不出受到了抗議事件影響,開心地又叫又跳著進場,用手機記錄下一切的美好。

開幕式順利進行,最後,陳金鋒站在聖火前面,猛力一揮。

聖火猛然像一隻火鳥般飛出去,飛上聖火台,燃燒不息。而我坐在電視機前,被這個畫面深深感動。

二把火炬,二個世界。火炬可以是理性與和平的象徵,也可以成為暴力與仇恨的凝聚。其中差異,端賴人們的一念之間。而也就是這樣的一念之間,很可能我們就創造了不同的未來。

衷心期盼世大運順利進行,也期待一萬多名來自全世界大學生的互相交流,會讓這個世界有更多和平,更少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