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當家人不同意我的「預立醫療決定」的時候……「血觀音」給我們的三個啟示

  



上回從「血觀音」這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中,我們談了安寧緩和醫療的「積極」與「放棄」之間種種的聯想與澄清。今天,我想再從這部片子片中的一個關鍵轉折,聊聊一般民眾對於「預立醫療決定」最常見的疑問。

(以下還是有雷)

電影要結束時,飾演女主角的棠夫人生命垂危,但是,年事已高的棠夫人應該是不希望太痛苦,希望不要接受侵入性急救治療,所以事先做了「預立醫療決定」。因此,醫師把棠夫人的預立醫療決定拿給她女兒棠真。

沒想到,棠真就在醫師眼前把棠夫人的「預立醫療決定」撕掉了。到了床邊,她握著棠夫人的手,看著媽媽慢慢地說:「長命百歲,萬年富貴。」棠夫人無法言語,但眼中露出驚訝與恐懼。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到,棠夫人的恐懼,其實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恐懼:如果有一天,我們無法為自己發聲的時候,明明不想接受侵入性急救措施,但我們的親人也把我們之前做的「預立醫療決定」撕掉了,該怎麼辦?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身為一個安寧醫師,看完「血觀音」,我想要大聲說……




「血觀音」是2017年金馬獎最風光的影片,榮獲了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女配角等多項大獎。我也在日前抽空去戲院看了這部片子,實在過癮。無論是劇本轉折、場景設定、角色刻劃都實在太到位也太流暢了,是一部非常「接地氣」的高品質作品,得獎當之無愧。

只是,身為一個安寧醫師,當劇中有牽涉到與本業相關的一點蛛絲馬跡,難免會柯南上身地放大檢視,忍不住要跳出來大聲疾呼一番。因此,以下有些論述,請「血觀音」影迷多多包涵了。

(以下有大雷,不喜勿入)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說故事,技巧很重要嗎?我在<說出生命力>之後三個體悟

作者:朱為民醫師

 


<說出生命力>是劉大潭希望工程關懷協會舉辦的身心障礙者講演比賽,今年來到第三屆,匯集了18位不同障別的身心障礙者,給他們舞台和觀眾,說一個七分鐘的故事。

面對這麼別具意義的活動,我自己很慶幸,連續參與了二屆。從第二屆擔任示範講者,自己也在台上分享了一個故事;到今年與仙女老師和何佳蓉院長一同擔任講師的工作,在比賽的前一天為參賽者們分享如何說一個好故事的秘訣。

我們三位講師討論非常久,從「主題力」、「表達力」、「架構力」,一一與選手們傾盡全力分享說故事的種種技巧。而在第二天的比賽結束後,這些選手們,不僅感動了所有現場的觀眾,也讓我有以下的體悟: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說故事,為什麼要練習?來談談練習的三個好處!

作者:朱為民醫師

  


在演講或是上課之餘,常常聽到有學員或朋友這樣跟我說:「哎呀!你這麼會講,一定是從小口才就很好啦!」或是「哎呀!你這麼厲害,隨隨便便講都會很好啦!」每每聽到有人這樣說,我總是抱以苦笑。

因為,所有在台上的一切成就,都是練習得來的。

這二年,因為角色和身分的轉換,我有幸得以參與一些說故事或演講相關的競賽場合。比賽的氣氛跟一般說故事的場合當然不太一樣,台下眾多參賽者虎視眈眈,更別提評審們都板著各臉死盯著選手。於是,有練習跟沒練習,一上台馬上就看的出來。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四題:怎麼樣的狀況,才會覺得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你的選擇

作者:朱為民醫師




考題(複選題)


生命的盡頭,我們希望保有自己決定接受什麼樣醫療措施的選擇。只是,什麼樣的狀況,你才會覺得自己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呢?


選項


A. 年紀很大。

B. 末期病人,例如癌症末期,或腎臟病末期。

C. 不可逆轉的昏迷/植物人。

D. 重度失智症。

E. 失去照顧自己的能力,拖累家人。

F. 得到了極度痛苦、無法治癒,且沒有其他治療選擇的疾病。

G. 沒想過,到時候再決定就好了吧……

H. 其他(請說明)


選項分析與說明


A. 年紀很大。
根據內政部在2017年9月公布的「105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餘命為80.0歲,其中男性76.8歲、女性83.4歲。換言之,如果歲數超過80歲,就是已經超過台灣人平均的餘命了。長期來看,國人零歲平均餘命依然呈現上升趨勢,從民國95年的77.9歲增至108年的80歲。可以這麼說,我們愈活愈長,但是,究竟要活到什麼時候,才會覺得「夠了」,可以了呢?

B. 末期病人,例如癌症末期,或腎臟病末期。
根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末期病人的定義,指的是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且有醫學上之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也就是說,假如醫師判斷疾病已經無法治療,並且距離死亡不遠,就屬於末期病人的範圍,其實並沒有一個統一的依據。在歐美部分國家,醫師會用「一年」來判斷。意思是說,若醫師覺得某位病人如果在一年內死亡,也不會太意外的時候,這時候病人就屬於「末期病人」了。
所以說,末期也並不是只有癌症才有末期,而是所有的疾病(甚至有的人沒有疾病)都有它的末期。比方說腦部疾病末期、腎臟疾病末期、心臟疾病末期等等。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末期病人需要二位專科醫師的判定。

C. 不可逆轉的昏迷/植物人。
不可逆轉的昏迷或植物人,指的都是腦全部或部分失去功能,失去意識,或無法與外界溝通的狀況。常見的場景,昏迷或成為植物人的病人,都必須要完全倚賴他人協助照料日常生活,包含進食/洗澡/大小便/穿衣/移位等等,大部分都必須全日臥床。對於家人或照顧者而言也是很沈重的負擔。話雖如此,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少數案例,成為植物人的病人在多年後清醒,所以並非是不可回復。只是機會無法預測,而且需要照顧的時間可能很長。

D. 重度失智症。
一般大眾對於失智症的認知就是會忘記事情,比方說忘記過去的回憶,忘記認識的人,忘記早餐吃什麼。但實際上,失智症除了記憶力受損之外,還有一部分是「執行功能」也會受損。起初,是比較複雜的功能受損,例如本來明明很會做菜的,但是生病後卻無法把一道蕃茄炒蛋煮出來,本來很會打理家裡,但生病後卻把家裡弄的一團亂等等。隨著疾病的進展,漸漸的漣漪般很簡單的事情都不會做了,例如:打電話/如廁/洗澡/吃飯等等。到了重度失智症,許多病人只能終日躺在床上,靠著鼻胃管進食,大小便失禁,無法說話或表達,最後死亡。而這樣的生活可能會持續好幾年。

E. 失去照顧自己的能力,拖累家人。
日常生活功能的評估可分為三層次:
1. 基本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
2.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IADL)
3. 進階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dvance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ADL)
ADL代表個人為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自我照顧能力,如吃飯、移位、穿衣、上廁所、沐浴等。IADL代表個人為獨立生活於家中所需具備的能力,如購物、準備食物、服藥、處理財務、乘坐交通工具、打電話、洗衣、做家事等。而AADL 代表的是個人完成社會、社區和家庭角色及參與娛樂、運動、休閒,或職業事務的能力,如出外旅行、與朋友聚會、打高爾夫、擔任社團幹部等等。通常若是在ADL,IADL,或AADL中有任一項(或多項)無法自行完成,就會被認為是某部分失能。
前面提到,國人的平均餘命是80歲。只是,80年的生命,並非完全都是健康的!過去曾有學者做過另一份統計:台灣人死亡之前的失能時間,平均是7年。也就是說,每個國人平均有7年的時間,無法做到日常生活所需的能力,需要靠照顧者來協助。當失能的程度愈高,照顧者所背負的壓力也就愈大。

F. 得到了極度痛苦、無法治癒,且沒有其他治療選擇的疾病。
世界上的疾病非常多,很多甚至是罕見疾病。在臨床的領域,我們偶爾也會看到,某一些疾病帶給病人極度的痛苦,而且這一類疾病是沒有辦法被治好的,病人也沒有其他的選擇。如果你遇到了這種疾病,你會有什麼感覺?

G. 沒想過,到時候再決定就好了吧……
我們常常覺得,到了某個時刻,就不要再做些什麼侵入性的治療措施的時候,通常是因為那個時候已經沒有生活品質了,或是沒有生命尊嚴了,或甚至沒有生存意義了。但是,對於每個人來說,「品質」、「尊嚴」和「意義」,大家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所以,界定何時是屬於自己的「生命的盡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另一方面,如果自己沒有先想好,那到時候有一天年紀大了無法表達了,可能就是家人幫你決定,你的生命的盡頭是何時!

H. 其他(請說明)
還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例如說,成為億萬富翁之後啦......環遊世界之後啦......完成自己的夢想之後啦......歡迎自由發揮。


(作者為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三題:有一天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會想繼續接受維持生命的治療嗎.......?我的決定

作者:朱為民醫師

  


看完了張爺爺的故事,我想問問大家,如果你是張爺爺,你會想接受什麼樣的治療呢?而如果你是張爺爺的家人,又會怎麼做呢?


什麼是「維持生命治療」?看看「病人自主權利法」怎麼說


「病人自主權利法」第三條明訂:「維持生命治療:指心肺復甦術、機械式維生系統、血液製品、為特定疾病而設之專門治療、重度感染時所給予之抗生素等任何有可能延長病人生命之必要醫療措施。」

心肺復甦術,指的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在心跳停止的時候的時候採取的一連串步驟,希望維持身體中血液灌流(特別是腦部灌流)的措施。包含壓胸、人工呼吸、甚至使用體外去顫器(俗稱電擊),都是心肺復甦術的一環。我一直覺得,這一套流程可能是醫療最進步的發明之一,因為它的推廣,成功救活的病人不知有多少。只是,所有的醫療措施,必然伴隨著副作用。壓胸的時候,必須要用力壓快快壓,因此病人的肋骨很可能會斷掉,造成極大的疼痛;電擊的時候,因為電流通過身體,所以胸前導極的部位會有焦黑的痕跡,就好像被燒傷一樣。其實,如果病人可以救活,恢復到很好的生活品質,這樣的副作用,相信每一個人都願意承擔,但如果是一個長期臥床,早已無法言語、無法自理生活的老人家,即使活過來,也是回到生活品質不理想的情形,他願意承擔這樣的痛苦嗎?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三題:有一天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會想繼續接受維持生命的治療嗎.......?他的故事

作者:朱為民





急診室,一個充滿著悲歡離合,充滿著故事的地方。

2010年,那時我正在醫學中心接受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訓練第二年。所有的家醫科住院醫師,急診室是一定要去輪訓的地方。

急診室對於接受訓練的住院醫師而言,一般而言分為幾個區域:診間區:新到急診的病人到診間給醫師看診,詢問病情,接受理學檢查的地方;留觀區:在診間區做完初步診斷,需要進一步檢查,或是狀況還不太明朗,需要留院觀察的區域;急救加護區:處理生命徵象不穩定的緊急病人。

想當然,急救加護區是挑戰最大,同時也是學習最多的地方。

只是,我才到急救加護區第二天,就出現了一個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病人……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三題:有一天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會想繼續接受維持生命的治療嗎.......?你的選擇

作者:朱為民





考題


如果有一天,自己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你希望醫護人員依然對你使用醫療措施,例如插管、電擊、抗生素,讓你有效維持生命嗎?


選項


A. 當然要,生命這麼寶貴,必須用盡一切努力保護它。

B. 其實,如果真的走到生命的盡頭,就給我舒適的醫療,讓我好好走,不留下遺憾。

C. 可以試看看,如果試了一段時間,例如三個月吧,都沒有好起來,仍然是半死不活的話,那就停止了吧!

D. 專業我不懂拉!醫師你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嗎……!

E. 沒想過,到時候再決定就好了吧……

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二題:有一天得到了重病的時候,會想知道自己的病情嗎.......?我的決定

作者:朱為民

  


看完了張阿公的故事,如果你有一天生病了,會想知道自己的病情嗎?

關於「病情告知」這件事,我想從三個面向來討論。


「隱瞞病情」帶來的三大關鍵問題


台灣每年有將近10萬人被診斷癌症,在傳統社會保守的觀念下,很多家屬認為癌症是不治之症,因此無論診斷的時候是早期或是晚期,隱瞞病人真實病情的狀況非常常見。問家屬們原因,多半可以得到以下的回答:「哎呀,醫師你不知道,爸爸很脆弱,萬一被他知道了,它會崩潰!」或是「唉呦醫生,媽年紀這麼大了,平常腦筋就迷迷糊糊的,跟他說也沒有用啦!跟我說就好,我來處理。」

這些論點似乎都有它的道理,但是你知道嗎?「隱瞞病情」會帶來後續我認為最關鍵的三大問題:

1. 病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快到盡頭,身後事,例如財產規劃、後事交代等等很難找到時機討論。沒有討論,一但病人突然離開人世,後續則可能是家族裡的紛爭及困擾。

2. 病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快到盡頭,最後關頭的關鍵醫療決定,如插管、電擊、壓胸等等,也部會有機會可以討論。等某一天突然進入緊急情況了,通常家屬們面面相覷,只好硬著頭皮替病人決定。只是,無論做什麼決定,心裡頭都會有另一個聲音,小小聲地問自己說:「萬一我做錯了決定,怎麼辦?」可惜,那時已經沒有人可以給我們答案了。

3. 最重要的是,病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快到盡頭,沒有辦法好好的利用剩下的時間,跟最愛的家人道謝、道歉、道愛和道別!


就像張阿公和他的家人一樣,最重要的時光可能就在猜疑、後悔與沉默之中,過去了。

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二題:有一天得到了重病的時候,會想知道自己的病情嗎.......?他的故事

作者:朱為民

  


明明是冬天,台灣卻熱得跟夏天一樣。會診是不會因為夏天冬天而有區分的,接到了會診,瞄了一眼手機,8樓。「唉。」我嘆了一口氣。

8樓,在我們醫院,全部都是單人房的配置。因為單人房數量有限,一位難求,自負額自然也比較高,因此也多半都是社經地位比較好的人住在8樓,也自然,有些家屬的要求比較高。

看看病歷,病人是一位80歲的張阿公,這次因為呼吸喘住進醫院,經過電腦斷層檢查,應該是肺癌。但是年紀這麼大,家屬希望緩和治療,所以會診我。

坐了電梯上了8樓,走到病人的072病房前面,我在門前停了下來。

「隱病情」,一張紅底白字的小卡,插在門上的插槽中,特別顯眼。

「唉。」我又嘆一口氣。

2017年8月20日 星期日

二把火炬、二個世界、二種未來

作者:朱為民

  
圖:中央通訊社

2017年8月19日,是2017台北世大運的開幕儀式。典禮的高潮,是在江宏傑、戴姿穎、譚雅婷接力傳遞聖火的火炬繞場之後,我們看到,陳金鋒拿著球棒,緩緩走近球形般的聖火,站在打擊區,用他一貫的姿勢,將球棒前端指了指前方,然後,猛力一揮。

古希臘神話中,火勢神聖不可侵犯的。因此從古代的奧運會開始,就有了傳遞聖火的習俗,象徵著傳承手中的火焰,也有生生不息的意義。

直至現在,火炬中熊熊燃燒的聖火,同時也象徵了和平,象徵了團結,以及更高的運動精神。

世界各地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同火炬的精神,例如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守中及高舉著一個火炬,代表著民主和自由。在那個年代,多少滿懷希望而困頓的移民,在渡輪上最先看見的美國,就是那個火炬。他們同時也看到了希望。

而就在剛好一周前,我們看到了另一種火炬。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說故事有音樂,一定更好嗎?使用音樂說故事的三個提醒

作者:朱為民

  


我在2016 TEDxTaipei的open mic決選之中,同時使用了音效和音樂。

講到「那一刻我記得很清楚,急診室很吵,隔壁床的病人正在急救,心跳監視器逼逼逼逼得聲音不斷傳過來……」的時候,聽眾就可以聽到心跳監視器逼逼逼的聲音。而故事說到了最後,講到「我的父親,很幸運他後來康復了。有一天我下班回家,看到桌上放著二張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上面有我爸爸媽媽的簽名。」的時候,環境中流出了由鋼琴和小提琴交織的溫暖,營造了結尾與母親對話,溫暖的感覺。後來,我也順利通過決選。

但如果問我,「說故事有音樂,一定更好嗎?」老實說,我看過太多厲害的故事人,不需要音樂,也可以把一個故事說的情感飽滿、栩栩如生。只是,我喜歡音樂,而如果找的到合適的音樂並且經過適當練習,我認為音樂對於故事是可以加分的。

以下跟大家分享,使用音樂說故事的三個提醒: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寫在「故事魔法力」之後……

作者:朱為民

  


昨天是由我跟仙女老師合開的「故事魔法力」首發課程的日子,總共有25個人在現場:二位講師、二位教練、一位大神來賓、19位學員、1位超級助理,共度了難忘的一天。

經過這一天,我體會到二種魔法,想把它寫下來。


故事的魔法


從開始說故事,到開始學習如何幫助別人說更好的故事,直到可以教別人說故事。不同的階段,一次又一次地體會故事的魔法,但也一次又一次地問自己:到底什麼是故事?

是昨天的19 位學員,再次用生命告訴我什麼是故事的魔法。

無論是醫師、管理師、皮件工作室老闆、企劃專員、軍人、護理師、品牌講師、人資經理、特別助理、水果店老闆娘……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到課堂,最後帶走19個滿滿的故事。

有一個學員課後跟我說的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以前總是認為故事的情節一定要很曲折刺激,表現方式一定要很誇大,才有辦法說一個吸引人的好故事,但是今天我學到,『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是阿,其實無論做什麼事情,起心動念才是最需要記得的事情,「莫忘初衷」四個字說起來好容易,但是有好多考驗等在前面:時間的考驗、金錢的考驗、情感的考驗。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的出發點在哪裡。

而說故事,也許是找尋初衷的一個方式。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二題:有一天得到了重病的時候,會想知道自己的病情嗎.......?你的選擇

作者:朱為民 




考題


請問大家,如果有一天,你年紀大了被醫師診斷了重病,你會想知道自己的病情,還是不想知道,都交給家人決定?


選項


A. 想完全知道,連細節的部分也是,自己的生命自己做主。

B. 想知道,但不用知道這麼詳細,差不多就可以了。

C. 不想知道,請跟我的家人說,他們幫我決定就好。

D. 其實都可以拉!醫師你決定就好了!

E. 沒想過,我也不知道自己想不想知道。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為什麼說故事還要有道具?使用實物道具說故事的三個技巧!

作者:朱為民

  


一般在說故事的時候,並不像簡報的場合,常常可以使用投影片,可以在投影片中插入照片或是影片來增加真實感。所以,口說的故事,如果可以適度地運用實物道具,可以大大地提高故事的真實度與信任感。

我在2016 TEDxTaipei 的舞台上就使用了實物道具。當時我講了一個關於父親生病與預立醫療決定的故事,說到後半段,我這麼說:

『我的父親,很幸運他後來康復了。有一天我下班回家,看到桌上放著二張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上面有我爸爸媽媽的簽名。我趕緊問我媽:「媽!是不是你最近幾個月都陪爸爸住院,看到很多接受長期照護的病人很痛苦,所以想要簽這一張?」她眼眶含著淚水,說:「我不希望,有一天我要走了,你還要為了我受心裡的苦,我想要瀟灑地走,我只希望你過得好。」這二張,就是我爸爸媽媽的安寧緩和意願書。』

說到這裡,在舞台上的我,緩緩地從西裝外套的暗袋中,拿出二張安寧緩和意願書,並展示給台下觀眾看。我停了一秒,那時彷彿台上與台下的時間暫停在那一刻。

在說故事過程中使用實物道具,不僅僅是讓觀眾更貼近故事本身,同時增添了變化與樂趣。

但道具也不是隨便就能用,以下我整理使用實物道具的三個小技巧:

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你的簡報報完,台下記得多少?讓簡報留下印象的三個技巧!

作者:朱為民醫師

  


很榮幸在今年夏天接受奇美醫院陳志金主任的邀請,參與國內知名企業所辦理的Star Physician Alliance (SPA)簡報研討會,擔任講師以及評審的工作。

SPA的訓練目標,是希望針對台灣的年輕醫師,多半都是住院醫師、總醫師以及年輕主治醫師,及早培養4P的能力,也就是Presentation (簡報)、Persuasion (說服)、Performance (表現)、Preparation (準備)。如果一位醫師能夠在專業能力上又能夠擁有這4P,相信對於職場的表現一定是加分的。

第一天課程經過一個月後,每個學員必須上台簡報3分鐘,並接受台下評審和其他學員的評比。3分鐘看似簡單,一下就過去了。但是如果必須用3分鐘完成一份完整的簡報而且還要能夠讓聽眾留下印象,難度是非常非常高的!開心的是,幾乎所有學員都完美地達成任務,讓坐在台下當評審的我一直不斷地被優質的簡報驚喜與感動。

只是,經過了一整天,20幾位醫師的簡報之後,每份簡報難免會有一些差異。在過程中我一直思考,最大的差異在哪裡?這時我發現,在這麼多簡報當中,如果講者報完,台下聽眾還能記得他的大部分內容,幾乎就成功一半了。

這個聽起來不難嗎?其實很難!如果我們用心,我們有時候甚至會發現,自己在聽別人簡報的時候,明明很專心聽講者在報告,但是他上一張講什麼,已經記不得了…….

簡報的重點在於說服,若聽眾聽完馬上就忘記一大半了,要如何說服他們?

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說故事的時候,你也常常說「腦中一片空白」嗎?

作者:朱為民

  


自從去年站上了TEDxTaipei的舞台之後,有愈來愈多機會聽到許多人說自己的故事。愈來愈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聽故事。常常,聽故事的時候,心情也會跟著開心、跟著悲傷、跟著驚喜、跟著焦慮。

只是,常常聽到很多說故事的講者,有一個共通的口頭禪,那就是「腦中一片空白」。不知道是不是我們的中小學教育,還是大眾影視的影響,這句話被許多人大量地使用,舉例:

「醫師宣判我的疾病的時候,我腦中一片空白。」

「當女朋友跟我說,她有另一個喜歡的人了,當時我的腦中一片空白。」

「抽籤抽到海軍陸戰隊,我的腦中一片空白。」

「當我發現我搞砸了公司今年最重要的計劃的時候,我的腦中一片空白。」

「太太告訴我,她懷孕了。我真的太開心了,開心到腦中一片空白。」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一題:有一天無法由口進食的時候,我的決定

作者:朱為民

  



看到沈爺爺的故事,如果你是沈爺爺,會怎麼做?

其實,無論我們想不想要,隨著身體一步步老化,咀嚼、吞嚥以及消化的功能,遲早有一天會慢慢地喪失。而醫學的進步,讓我們在那時候依然可以得到某種程度的營養維持,無論是打點滴、鼻胃管或是胃造口。

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這些事情,我們在健康的時候就可以提前作準備,甚至做決定。我們可以事先選擇,當我們無法由口進食時希望接受怎麼樣的治療;我們也可以事先決定,當我們無法由口進食時要拒絕什麼樣的治療。

例如,如果沈爺爺在健康的時候,事先寫下他以後走到生命末期不想要接受鼻胃管治療的話,是不是在他生命最後的日子,比較輕鬆一點呢?

而給我們這個權力的法律,叫做「病人自主權利法」

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一題:有一天無法由口進食的時候,他的故事……

作者:朱為民

  


民國95年,我在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當實習醫師。

當年實習醫師的工作,除了學習新知、照顧病人之外,我們必須要負責病房內許多看似平常但是一定需要由醫護人員來執行的醫療業務,例如放置尿管、鼻胃管、做心電圖、抽血、換藥等等。

醫學中心病人多,相對這些醫療業務也非常繁重,我們每天就在這些事物與學習中,在醫院的大小地方四處奔走。

稍微可以喘息的時候,幾個實習醫師會在休息室裡互相聊天、打屁,有的時候也會有點抱怨。有一天,我們聊到一個主題是:「尿管、鼻胃管、心電圖」這些事情,最不喜歡哪一個?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當天在場五位實習醫師,每個人都最不喜歡鼻胃管。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一題:有一天無法從口進食的時候,你的選擇.......?

作者:朱為民




考題


如果有一天,人生到了生命的盡頭,好比說,癌症末期,沒有辦法從嘴巴好好吃東西的時候,沒有辦法吞嚥的時候,你會做什麼選擇呢?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預約。好好告別>自序:找到屬於自己心中的安寧

作者:朱為民

  


有時候就是無法不去想,那些發生在安寧病房的故事。

2009年,我成為第一年住院醫師,第一個在安寧病房值班的晚上,就遇到病人大出血。

所謂大出血,通常以頭頸部癌症的病患最容易發生,因為頸部有許多身體的主要血管,而且走得很表淺,當腫瘤吃穿了動脈血管,常常會看到很嚇人的景象。

那天晚上就是如此。

寫在出書前夕......

作者:朱為民




從小,受到媽媽的影響,我就是個喜愛閱讀的少年。

小學開始只要有空,最喜歡的嗜好就是逛書店,並且在離開的時候帶走一二本書。每次帶走書的數量,也隨著年紀的增加而愈來愈多。不知不覺,家中的書愈來愈多。我幾乎什麼書都看,散文/小說/旅行文學/新詩/漫畫/傳記/遊戲攻略等等,只要打開書,就是進入另一個世界。

高中時期以為自己算是個文青,參加校刊社舉辦的文學獎,沒想到竟然同一年在新詩組和小說組分別獲得第一名和第二名。
那個時候很開心,但是我幾乎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出一本書。

大學畢業開始成為住院醫師時期,因為工作忙碌,閱讀漸漸少了。直到近幾年,才又開始像過去一樣,盡可能在工作之餘保持閱讀的節奏。每每在身心非常疲累的時候,都可以從書中的字裡行間找到繼續前進的力量。

因為工作的關係,接觸到許多生命的故事,有時很喜悅,有時很悲傷。無論是悲傷或喜悅,自己還是想寫點什麼把它們留下來。於是去年3月,成立了自己的部落格,開始一篇一篇的寫。

寫到現在,即將在今年6月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

這本書中提到了許多關於我在安寧緩和醫療工作中遇見的人與事,並且跟大家分享我從中獲得的啟發,以及我認為,每個人面對自己或家人生命的旅程,都應該需要知道的重要觀念。

希望你會喜歡 。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老衰死》推薦序:接受死亡,其實是接受生命

作者:朱為民

  


想一下,屬於自己的善終是什麼?

在你的腦海中,很可能出現這樣的場景:一個溫暖的客廳,陽光煦煦地從窗外映射進來,滿室的花香。你坐在一張大扶手椅上,身上蓋著毛毯,很舒服的姿勢。音響裡緩緩流出的是你喜歡的古典樂。在客廳當中,家人們都圍繞在你身旁,或坐或站。你有點虛弱,不過還是很開心地跟大家聊天,聊過去的故事,很多人哈哈大笑。最後,你真的撐不住了,於是跟說了謝謝大家,互相道別之後,你緩緩地閉上了眼睛,嚥下最後一口氣。

這樣宛如電影般的場景,如果真的發生,那應該可以被稱作是善終吧,我想。

在熟識的地方安心地過最後的日子,應該是很多人的想望。只是,在現在的台灣,要實現這樣的狀況,可能嗎?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當爺爺跟我說:「我好想死」的時候......

作者:朱為民

 


小廖是我的高中死黨,也是一個業界非常出名的婚禮攝影師。我們常常沒事就約了喝杯咖啡,聊聊近況。

但是這一次碰面不太一樣,小廖眉頭總是皺皺的,我看了很不對勁,便問:「怎麼了?」

他的聲音聽起來有點陰沉,跟我說:「唉!小朱!我跟你說,其實我爺爺最近身心狀況都不好。」小廖這個人我太熟了,當他開啟話匣子,就會源源不絕把故事說完。

他繼續說:「自從我奶奶半年前過世,爺爺就變得不太一樣。他本來是個開朗多話的人,最近慢慢地話愈來愈少了;從前,他都會在早上的時候到附近的公園下棋,現在也都不去了。甚至,他最近只要一開口,就盡是跟『死亡』有關的事。」

聽到「死亡」二個字,我不禁豎起耳朵,問小廖:「爺爺是怎麼談死亡的?」

他嘆了一口氣,說:「他總是說:『我年紀大了,不中用了,活在這個世上也沒意思....』或是『妳奶奶走了,獨留我一個人,我也不想活了....』甚至有一天,他突然抓住我的手,邊掉眼淚邊說:『我好想死......好想死......』........」說到這裡,小廖用手帕擦了擦眼淚。

我很少看到小廖這麼難過的樣子,沈默了一下等他,然後問:「那麼,面對這些困難的問題,你們都怎麼回答?」

他說:「哎呦,爸都一直跟爺爺說:『不要想這麼多!』可是我覺得這個答案也很奇怪,怎麼可能不想呢!小朱,你說,該怎麼辦?」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一個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的故事(1)

作者:朱為民

  


我永遠不會忘記幾年前還在當住院醫師時的一次值班回憶。

值班


那個時候輪訓到胸腔科,手上很多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台灣抽菸的人不算少,以男性居多。一般而言到老年的時候,肺功能就會逐漸走下坡了,而這些抽菸的老人家肺部的狀況當然更差。只要是天氣變化,或是空氣不好,很容易急性發作,喘喘喘被送到急診室。常常,需要插管治療。

063床的林阿伯,83歲了,這次又因為冬天空氣品質差的緣故,被送到急診室。他跟我說,這已經是他今年第五次被送到急診室了,過去的四次之中,有三次被插了氣管內管,送到加護病房,好了,又送出來。

但這次不一樣。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安寧療護理念,如何跟家人溝通才不會被誤解?

作者:朱為民

  


安寧療護門診,病人不多,但是每個病人可能都會花很久的時間。

上個月的某個星期五早上,門診即將結束了,掛進來一個新病人,看了看電腦,65歲男性。

「這個可能是來做安寧諮詢的,請他進來吧。」我跟護理師說,聲音因為說太多話了,有點沙啞。

結果,門一開,出現了一位長相甜美的女性,約莫30出頭歲,穿著套裝和高跟鞋,耳環閃閃發亮。

「應該搞錯人了吧。」我有點錯愕。

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安寧緩和醫療常見Q&A-2

作者:朱為民





Q. 那些病人可以接受健保給付的安寧緩和醫療服務?
A. 根據健保規定,目前有三種類型的人可接受健保給付的安寧緩和醫療服務,包含:1. 癌症末期病人 2. 末期漸凍人 3. 八大非癌症末期病人。


Q. 八大非癌症末期病人,是哪八種疾病呢?
A.
  1. 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如重度失智症
  2. 其他大腦變質,如嚴重中風、嚴重腦傷、巴金森氏症等
  3. 心臟衰竭
  4. 慢性氣道阻塞疾病
  5. 肺部其他疾病,如嚴重肺纖維化
  6.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7. 急性腎衰竭
  8. 慢性腎衰竭

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安寧緩和醫療常見Q&A-1

作者:朱為民




Q. 安寧緩和醫療,是不是什麼都不做,放棄等死?

A. 安寧緩和醫療並不是什麼都不做,相反的,我們幾乎什麼都做!只要是想的到的治療,不論是藥物治療、營養治療、心理治療、藝術治療、芳香治療、傳統醫學治療……只要是對於病人和家屬生活品質有所提升的,我們努力的做。所以,安寧緩和醫療並非不治療,而是當治癒性的治療(如手術、化療、放射治療)效果不好或是副作用超過忍受的程度時,我們轉換治療的方向,繼續陪著病人和家屬走下去。


Q. 安寧緩和醫療,是不是很貴?是不是有錢人才有辦法接受治療?

A. 目前安寧緩和醫療的三個層次:住院治療、共同照護治療以及居家治療,健保都有納入給付範圍,所以民眾只要支付部分負擔即可,與一般健保給付的治療費用並無不同。


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老年人常常喊頭暈......可能是這個問題!

作者:朱為民




台灣已經是一個老年化的社會,因此,每天走進我的門診的,十個有八個是超過65歲以上的老年人。


診間


正值初春,風和日麗,門診走進來一個骨瘦嶙峋的爺爺,拿著拐杖,走路還算穩健,一進門一副苦瓜臉一直跟我抱怨:

「哎呦醫師,我全身不對勁,已經好幾個禮拜了,特別是這個頭暈的嚴重,暈得很不舒服。另一個醫師說我是骨質疏鬆,我看我這個問題很難治的好了,難過啊!」

老人家常常都會有多重的抱怨,全身不舒服,就像他一開口就是一大串問題。這時我們只能如偵探般的細心找到蛛絲馬跡,釐清案情。從他的描述中,我聽到一個關鍵字,就趕緊發問:「爺爺,你說頭暈,是怎麼樣子的頭暈啊?」

「哎呦醫師,說到這個頭暈就麻煩,常常暈,特別是我要走路或是運動的時候,暈到不行。我跟你說啊,醫師,我最近在家裡還跌倒好幾次,難過啊!」

其實跟爺爺交談幾句,發現其實他是個很可愛的爺爺。但是聽到「跌倒」這二個字的時候,我豎起了耳朵,心裡想:跌倒好幾次!那真的是很嚴重的問題!如果今天不處理好,再跌倒一次可能就要出大事了。

於是我詳細地詢問關於爺爺平日的症狀、過去的病史等等,發現爺爺有高血壓、攝護腺肥大,但是沒有心臟病或糖尿病的問題,於是繼續問他:「爺爺,你都吃些什麼藥啊?」

爺爺又嘆了一口氣,說:「唉!我吃的藥可多了,我吃高血壓藥吃二種,吃攝護腺藥吃二種,吃頭暈的藥,還有因為最近腳有水腫,所以醫師又開給了我利尿劑......」

聽到這裡,心裡的答案呼之欲出:「爺爺,你說你有吃高血壓的藥,不然我們幫你量個血壓。」

血壓一量:120/75,標準到不行的血壓,甚至比我自己的血壓還要標準。

接著我跟爺爺說:「爺爺,你站起來。」爺爺有點錯愕,以為看完了,就準備往門外走。我趕緊攔住他,請他站著,開始跟他閒聊。原來爺爺住在醫院附近,走路就到,跟太太住在一起,有三個女兒都住在外縣市。太太身體也不算太好。

聊了5分鐘後,我請護理師幫爺爺再量一次血壓,站著量。這一次,血壓90/54。

我跟爺爺說:「爺爺,你有『姿勢性低血壓』。」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從電影「一代宗師」,談如何學會換位思考

作者:朱為民

  


最近的一年多以來參加了很多個人進修與成長的課,舉凡簡報、演講、教學、表演等等,都讓自己的視野與眼界向上提升。這麼多領域的學習,常常有人問我:「朱醫師,你上這麼多課程,到底學到了什麼東西呢?」老實說,學到的東西太多了,這個問題一時難以回答。但是我很確定,「換位思考」,絕對是其中很重要一個部分。


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似乎已經成了這個時代的顯學。無論是簡報、演講、教學、表演,有一個共通的特色:他們都有「聽眾/觀眾」。因此,在上場之前,必須先知道幾個問題的答案,才會做得好,這些問題不外乎:

一、台下聽眾是誰?
二、他們今天為什麼來?
三、他們對這個主題有哪些背景知識?
四、我要講的可以讓他們帶走什麼啟發和收穫?

其實,這些問題不就是換位思考的一部分嗎?

我認為,換位思考,就是同理心。我們每天的生活,不脫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相處,如果能夠站在對方(聽眾/觀眾)的角度思考,了解對方在想什麼,怎麼想,為什麼這麼想,進而從中改變自己的認知與行為,無論在人際關係中的各個層面,都是非常有幫助的一個祕訣。

2017年1月27日 星期五

名人意外猝死事件,我只看到一個關鍵字……

作者:朱為民

  


本周最讓人意外以及引發最多討論的新聞,莫過於知名企業董事長意外死亡的消息:

「台泥董事長辜成允前晚赴晶華酒店參加友人娶媳喜宴,離去時不慎在樓梯處踩空摔跌導致頭部撞地重傷,並於今天早上不幸逝世。」(自由電子報)

這樣的不幸事件引發了社會大眾多元的討論。在我的臉書朋友圈裡,有人發文說,平時一定要更珍惜自己周遭的親人,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意外何時會降臨在我們頭上;也有朋友看了一些相關的報導之後,提醒我們不應該在行進間使用手機或其它會讓人分心的電子用品,以免發生憾事。甚至有朋友拿前一陣子在網路瘋傳的Simon Sinek演講影片(https://youtu.be/KsGiDrt5U2c),反思我們與網路科技之間的距離是不是已經超出了應有的界線。

我看著電視中不停晃過螢幕的跑馬燈,心中對於這個新聞只有一個關鍵字:「跌倒」。

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人生的最後期末考」考前大猜題其之一:你會想知道自己的病情嗎?

  


規則


「人生的最後期末考」考前大猜題一共十題,來看看這些人生最後都會遇到的問題,你有沒有答案?


考題一


Q:
請問大家,如果有一天,你年紀大了被醫師診斷了重病,你會想知道自己的病情,還是不想知道,都交給家人決定?

A:
1. 想知道,自己的生命自己做主。
2. 不想知道,我的家人幫我決定就好。
3. 我也不知道自己想不想知道。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生命的圓滿,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打開行事曆,你是否為了下一個行程做好準備?

可能是明天的晨會,周末的出遊,下個月重要的演講,一年後的國際會議,甚至是數年後的人生大事。

俗話說的好,「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我們每天都在準備下一個機會,但鮮少有人會為了人生中最後的旅程,做好準備。

去年9月我在TED的演講結束之後,收到很多朋友的來信,有認識的,不認識的。他們都與我分享關於他們是如何提起勇氣,跟家人討論想要如何面對生命中最後的關鍵醫療時刻,進而重新和最愛的人找到彼此最珍視的事物。

感動之餘,不禁讓我重新思考,「預立醫療決定」除了可以讓病人和家人在臨終的時候免於受苦、可以避免醫病關係緊張、甚至可以減少醫療資源浪費之外,也許它更重要的作用,是給我們一個機會,讓每一個人都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爬梳自己的旅程,找到生命最重要的座標。對我而言,那是我的家人朋友,生命的圓滿。

「生命的圓滿,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如果你也認同這個理念,請分享出去。

立即分享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2017「人生最後的期末考」TED講者朱為民醫師公益校園演講十場開放免費申請 (採審核制)





朱為民醫師2016 TEDxTaipei演講


2016年很榮幸站上了TEDxTaipei的舞台,講述了關於自己父親、生命與死亡的故事。後續接到許許多多的來信和留言,跟我說他們如何經由透過與家人對話的過程,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完整。這些留言令我非常感動。

年中,又有機會與大學生面對面討論生命與死亡以及安寧緩和醫療,發現到幾件事情:

1. 年輕人對這個議題其實不如想像中無感,而是充滿著好奇。

2. 但是他們對真正醫療現場的理解非常有限。

3. 給他們一些觸發,他們的想像力與後續影響遠超過我們。


今天的年輕人就是未來社會的棟樑,如果他們對這個議題有更多認知,我相信台灣的醫療環境會更好,甚至台灣社會會更好。於是在2017年的第一天,這個充滿回顧與感謝的時刻,起心動念:我可以為台灣的年輕人做些什麼事情?以下就是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