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顯示具有 閱讀,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閱讀,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

從<知音有約>,看我們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以及同理心回應的第二步

 


上篇我們談到了<知音有約>這部電影中討論死亡的段落,但其實這部片還有一個更大的命題:「情緒」。

洛伊和他的父親需要和好,是因為洛伊的父親在洛伊小時候,就拋家棄子,成天在外頭花天酒地,甚至不管重病的太太,讓年幼的洛伊和妹妹自己面對這一切。

這讓洛伊從小時候開始,就恨極了他爸爸。也因此,當雙方很多年後再見面的時候,憤怒的情緒爆發出來,讓洛伊覺得非常的痛苦。

片中佛雷德說著洛伊的故事,講到這邊和他的觀眾(他的觀眾都是小朋友)說:

「你有過跟洛伊一樣的情緒嗎?氣到你想傷害別人?或是你自己?我知道我有。我小時候很胖,其他的孩子會追著我,叫我的綽號,例如『胖子佛雷德』。讓我好難過。有時候我一個人,我會哭。有時候,我會很生氣。你總是可以做一些事,去處理你感受到的情緒。」

當佛雷德在路另一段節目的時候,他扮演布偶丹尼爾,和另一位演員一起唱出一首關於情緒的歌:

「當你感到生氣,你會怎麼做?當你氣到想要咬人的時候?

    整個瘋狂的世界感覺錯得離譜,好像你怎麼做都不對。

    你會怎麼做?你會出拳打沙袋嗎?你會拍打黏土或是麵團嗎?

    你會找朋友一起玩鬼抓人?還是看你能跑多快?  

    我想停就可以停,我希望停就可以停。

    隨時都能停下來。

    這樣的感覺多舒服,我知道這真的是我的感覺。

    要知道在內心深處,有讓我們長大的力量。

    讓女孩有一天變成女人,讓男孩有一天變成男人。」

讓孩子用正確的態度面對情緒,是佛雷德的節目中非常重要的主軸。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想要「過的好」。但是什麼是過的好?是錢很多?五子登科?升官發財?……其實我覺得,如果每天都能和自己的情緒好好相處,面對真實的自己而不會感到有壓力,其實就可以說是過得很好、很順了。你同意嗎?

我們每天都在跟自己的情緒相處,有時候處的好,有時候處的不好。但是要怎麼樣才能處的好?我認為辨識&說出自己的情緒,是非常基本而重要的功課。

這個技巧需要不斷地練習,而我們不妨從辨識&說出別人的情緒開始。


2020年5月24日 星期日

當大災難來臨的時候,我們可以思考的4件事—我看《一路玩到掛》



前幾天,突然很想念遠在東部的老同學,好久沒聯絡了。於是發了個訊息給他 :

「距離我們上次見面又過了好久了耶,世界都變了,你最近好嗎」

過了不久,他回我: 「嚇我一跳以為是廣告詞」

我笑了,然後我們在手機上一來往地隨意聊聊近況,聊聊在疫情中大家生活的改變。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突然想傳這個訊息,也許是因為新冠肺炎吧。

2020年,新冠肺炎的疫情改變了每個人所有的計畫、想望、看事情的方式。身為一個安寧緩和與老年醫學的醫師,其實很早就認知到,變局才是生命的正常。


抱著一瓶茶的大哥


半年前就訂了機票,原本今年三月要帶我的兒子乖寶第一次出國,到東京去勘櫻花⋯⋯當然退票了。

原本是休假的一周,換成整天戴著口罩在醫院奔走的一周……也好。疫情期間,醫院的病人愈來愈少,安寧的會診卻愈來愈多。

也許是大災難來臨的時候,讓每個人思考,什麼才是生命中重要的東西 ?

三月,某個星期三會診,就遇見了一個好有趣的大哥。短頭髮,瘦得皮包骨,癌症末期。腸子都破了,理論上不能吃任何東西,全靜脈營養。

但是,坐在床上的他懷裡抱著一瓶茶,就這麼在我面前咕嚕咕嚕喝了下去。我有點驚訝,問:「你不擔心嗎?」

他說:「醫生,我跟你說,前幾天跟我說不能喝水,我簡直活在地獄。主治醫師說我剩沒幾天了,那我只想在最後的日子,喝幾口水。喝了水舒服多了⋯⋯我還喝了蜂蜜檸檬,還有這瓶高山茶,高級的,自己泡的,請你喝一杯?」

我笑著搖搖頭,他突然低聲說:「醫生,我跟你說,我還珍藏了一罐麝香貓咖啡,打算到最後的那一天,喝了。」

「為什麼要最後一天才喝?」我問。

「我只是想保有,那種到了最後還可以自主決定的感覺⋯⋯」

跟這個病人的談話充滿了生活感,是很少在醫院可以感受到的。麝香貓咖啡沒喝過,但讓我想起「一路玩到掛」這部電影。

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ICU重症醫療現場》推薦序:樂於分享的入世醫者



身為一個老年醫學和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我的職業說起來,某部分和阿金主任非常接近。

我們常常要面對死亡。

常常聽到一句形容詞,「醫生都是與死神拔河」。事實上,死亡這件事,並非只是呼吸中止、心跳停止、腎衰竭、腦出血等等生理狀況的巨變這麼簡單。同時,死亡還會干擾病人的情緒,擊碎他們的意志,搗亂病人與其他人所有的人際關係,最後試圖剝奪病人本身那個生為「人」的本質。

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冰雪奇緣2》:從Elsa的歌聲看意義追尋與靈性平安



儘管很可惜,冰雪奇緣2沒有得到2020奧斯卡最佳動畫的提名,我還是覺得它是近年來迪士尼最有野心、格局最大的動畫電影。

故事敘述在第一集之後擔任女王的Elsa,領導王國平安無事的她,夜半會聽到遠方傳來的聲音。而那個聲音似乎跟兒時父親說的故事中,一個北方魔法王國「北烏卓」傳來的聲音一樣……

故事就從Elsa不斷聽到遠方傳來的呼喚開始,開始了她的意義追尋,最終獲得了靈性的平安。

身為一個安寧緩和醫師,我們很強調病人的靈性平安。但是,靈性平安不只適用在臨終病人上,同時也是每個人生命追求的方向。

關於靈性平安,許多學者有不同的界定與解釋,不脫以下的二個重點:

1. 生命的意義與追尋

2. 與更高的層次連結


我們就從這二個面向,搭配Elsa唱的二首歌,來看看Elsa是如何找到她生命的重心與靈性的安適。

2019年10月5日 星期六

《凝視死亡的公開課》推薦序:我們的一生,跟著死亡一起成長



我接到父親的死訊的時候,正在開車。

二○一七年冬天,八十五歲的父親因為肺炎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兩週過去,本來以為治療得差不多了,正回家著手準備各項出院準備。沒想到,死亡冷不防地,貼近了父親。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刻:我跟母親推開病房的門,窗簾是拉起來的,父親靜靜地躺在床上,像是睡著了一樣。房間的角落,外籍看護瑟縮著身體,輕輕地啜泣,好像怕被什麼人聽到。

媽媽撫摸著爸爸的臉,我握著父親的手,冰冷的。即便我的職業讓我目睹數百次的死亡,可是當一個昨天還對著你說話、對著你笑的親人,突然進入永久的沉寂時,我還是不知道要怎麼思考,我還是不知道要如何過日子。我只想知道,如何能回到過去的時光。

「回不去了」,也許就是死亡千萬年來想要告訴我們的真相。

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不留遺憾的臨終照護》推薦序:善終,不是理所當然的



「爸爸,加油喔,你可以的,加油!」小陳每次來到病房看爸爸,都會跟爸爸這麼說。而我每次聽到「加油」這兩個字,都眉頭一皺。

小陳的爸爸,老陳,是胰臟癌末期的病人,在他還清醒的時候,就跟太太和家人說:「太痛苦了,我不要再做治療了。」之後,病情每況愈下。每當我看到他疲憊的眼神,都很不捨,只是那樣的眼神,小陳似乎看不見。

「爸爸,加油喔,很多人都盼望你會好起來,加油!」

「爸爸,加油喔,多吃一點,才會有體力,加油!」

「爸爸,加油喔,痛的話忍耐一下,加油!」

面對這樣的鼓勵,老陳總是會虛弱的點點頭,嘴角擠出一絲微笑,眼中飄過一絲哀傷。在旁邊觀察的我總是心想,小陳的「加油」,是不是會給父親太多的壓力,讓他即使在這麼虛弱的狀態,都必須硬撐著,不讓兒子看到自己衰弱的樣子?

如果可以換成其他話語,是不是能給父親更多的支持和力量?  

除此之外,家人還可以做什麼,讓病人跟家人都可以笑著說再見?

如果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我非常推薦廣橋猛這本《不留遺憾的臨終照護》。作者是長期擔任安寧照護及在宅醫療的醫師,陪伴過三千位病人善終。也許是因為我們的專業和經歷太相似了,我看著他的文章,忍不住頻頻點頭,心中一直喊著:「對阿!就是這樣!」。

對我們安寧醫師來說,照護的主體除了病人之外,還有家人。病人要離開了,會有身體、心理、社會、靈性的痛苦。但是,這些痛苦,家人一點都不會少,也會有照顧上的疲累、面對家人要離開的悲傷、和家人關係不好時的憂愁,以及面對生命更高層次的疑惑。

那要怎麼讓病人和家人彼此都能減少這些痛苦?關鍵在家人最後一刻照護病人的方式。正如作者所說,好的照護,可以提升病人的疼痛閾值,讓病人在面對痛苦時,感覺不那麼痛了。但我發現,這樣的影響是雙向的。好的照護,也會讓家人在面對這些即將分離的悲傷和痛苦時,感覺到「我還可以為他做些什麼有價值的事」、「我們還是可以完成一些事」。這些,也是支持家人最珍貴的力量。

看到小陳辛苦的照護,我跟病房團隊中的心理師找機會和小陳溝通,同理他目前照顧上的困難、面對父親離去的失落,以及那一種「不知道該做些什麼」的無奈與焦慮。我們告訴小陳,其實他可以幫爸爸按摩,減緩他的不適;他可以幫爸爸翻身移位,讓爸爸躺的更舒服;他可以跟爸爸說說話,讓爸爸知道他在旁邊陪伴著……。

善終,不是理所當然的。善終,是需要好好準備的。

而好好準備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家人的照顧和支持。因為有些事,只有家人才能做到。


相關連結


不留遺憾的臨終照護:送走重要的人的方法,只有你能做到


(作者為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2019年6月7日 星期五

《故事力》自序:故事力強大的魔法



2017年8月12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我跟余懷瑾(仙女)老師合開的「故事魔法力」課程首發班。那天總共有25個人在現場:二位講師、二位教練、一位大神來賓、19位學員、1位超級助理,共度了難忘的一天。

那一天後,開展了後續的二班、三班、四班,也開啟後續無限的可能,包括這本書。從那天到現在,我體會到三種魔法。


故事的魔法


從開始說故事,到開始學習如何幫助別人說更好的故事,直到可以教別人說故事。不同的階段,一次又一次地體會故事的魔法,但也一次又一次地問自己:到底什麼是故事?

是「故事魔法力」一班到四班的66位學員,用生命告訴我什麼是故事的魔法。

無論是醫師、管理師、皮件工作室老闆、企劃專員、軍人、護理師、品牌講師、人資經理、特別助理、水果店老闆娘……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到課堂,最後帶走所有人滿滿的故事。

有一個學員課後跟我說的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以前總是認為故事的情節一定要很曲折刺激,表現方式一定要很誇大,才有辦法說一個吸引人的好故事,但是今天我學到,『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是阿,其實無論做什麼事情,起心動念才是最需要記得的事情,「莫忘初衷」四個字說起來好容易,但是有好多考驗等在前面:時間的考驗、金錢的考驗、情感的考驗。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的出發點在哪裡。

說故事,也許是找尋初衷的一個方式。

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

《長壽地獄》推薦序:當那天來臨,你想用什麼方式離開?



我的父親在2017年底,於85歲的年齡去世。他的離開改變了我的生命,也讓36歲的我最近開始思考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我的父親,從他的老化、生病、接受照顧、到死亡,這段日子,他快樂嗎?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我老了,也跟我父親一樣,退化、跌倒、接受照顧、死去,這會是我想要的老年生活嗎?

第三個問題是,我的父親因為肺炎而離開,如果是我,我會用什麼方式離開?是肺炎?癌症?心臟病?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和時間有關。我想用我父親的人生,跟大家說明,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抵擋時間的洪流。

2019年2月19日 星期二

《112天的媽媽:謝謝妳,讓我們更勇敢的活著》推薦序:如果只能當112天的媽媽



我是一位安寧緩和醫師,每天陪伴許多末期病患度過生命中的最後一程。他們之中,有癌症的,也有非癌症的。不同疾病,症狀、病程都不一樣。

在各式各樣的疾病中,每每照顧乳癌病人,總是令我印象深刻。因為乳癌病人,常見有以下三個特色:平均患病年紀較輕、治療會造成外觀的改變、病情嚴重程度差異大。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陪爸媽安心到老》推薦序:陪父母老去,是通往生命智慧的祕密通道



老去,其實是兩個字組成的,「老」和「去」。

我的父親在2017年底過世了。這些日子,回顧父親的老去,我發現我跟家人共同經歷了一個非常辛苦、神祕、旁人難以理解,但卻又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世界。

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一分鐘就懂病人自主權利法懶人包



病人自主權利法剩下不到一個星期就要正式上路了。這一部法律幾乎關係到所有的善終抉擇、所有醫療人員面對病人臨終醫療選擇的方式、以及最重要的,你/妳是不是可以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跟這個世界說再見。對於病人自主權利法,如果還不太了解,沒有關係,透過這份懶人包,讓妳/你一分鐘就懂病人自主權利法!




















相關連結


病人自主權利法全文

人生的最後期末考:了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第一本書


(作者為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2018年8月20日 星期一

<20歲小狼,50歲大獅>和<人生的最後期末考>


 
謝謝楚睿幫我留下這張照片,攝於<20歲小狼,50歲大獅>台中新書講座


8月12日,是<20歲小狼,50歲大獅>第一場在台中的新書講座,我是工作人員之一。

其實我沒有做什麼,除了在前台驗票發書、臨時上場充當籃框之外,其他工作都是好夥伴做的。大部分的時間,我坐在最後一排,靜靜地看著二位作者,憲哥和易霖,這一對相差30歲的父子,在這麼多人面前互動。

那一天有很多笑聲,也有不少淚水。活動的高潮發生在最後,主持人福哥突然問易霖:「易霖,上一次跟爸爸說『我愛你』,是什麼時候?」易霖很快回答:「很小的時候了。」福哥馬上接著挑戰:「易霖,那你現在,願意親口跟爸爸說一句『我愛你』嗎?」

易霖愣住了,他的眼神凝視遠方,握著麥克風的右手就這麼停在半空中,大概有5秒鐘,他就這樣沒有說話。全場一片寂靜,觀眾屏氣凝神,不知道他會有什麼舉動。福哥忍不住了,轉頭對憲哥說:「那不然憲哥先說好了.....」這時易霖彷彿回過神來,緩緩出聲:「我先好了。」

之後,易霖說了一些謝謝爸爸的話,最後對爸爸說:「我愛你。」最後他們在台上相擁。

坐在最後一排的我,就這樣溼了眼眶。

你知道嗎?最令我感動的,其實並不是那一句「我愛你」,而是易霖看著遠方,沉默的那五秒鐘。我在想,那五秒鐘,包含了多少父子之間20年的情感?從兒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天,到他第一次開口喊把拔、他的小腳踏出的第一步、第一次走進學校的背影、直到第一次頂嘴、第一次交女朋友…….

那五秒鐘,其實包含著沒有說的一切。

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老後行為說明書》推薦序:與老年人自在相處,是台灣每個人都要學的功課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自今年(2018)起,65歲以上老化人口超越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也就是說,目前的台灣,7個人就有一個老年人。

也根據國發會推估,到了2026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會來到20%,也稱作「超高齡社會」。到那時,5個台灣人就有一個是老年人。

我常常在演講中這麼說:「到了2026年,大家每一個人走在路上都要很小心,因為如果不小心去撞到別人,那個人就有五分之一的機會是老年人,萬一他跌倒、骨折、腦出血,就糟糕了……」台下總是哈哈大笑,我卻有點笑不出來。

面對這樣的超高齡社會,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我們知道如何與老年人相處嗎?如果老年人的行為怪怪的,我們知道為什麼嗎?有身體異狀,我們可以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嗎?

我認為,與老年人自在相處,是到時台灣每個人都要學的功課。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愛的最後一幕》推薦序:如果有一天,變成植物人,你會.......?




「如果有一天,變成植物人,你會想要怎麼做呢?」這是我常常在演講中,挑戰聽眾的一個問題。

我問大家:「你會希望持續使用鼻胃管、人工營養,甚至呼吸器,來長期維持你的生命嗎?」

我每次問,答案幾乎都是一致的:「當然不要啊,太痛苦了。」

英國作家凱西‧瑞森布克撰寫的這本《愛的最後一幕》,讓我們知道,植物人以及植物人家屬的生活,究竟「痛苦」在哪裡;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生命滿滿的愛。

我想從「代理決定」、「照顧」、「預立醫療決定」幾個觀點說明我對本書的感想。

2018年7月9日 星期一

《如果人生有地圖》推薦序:你如何「準備」自己的幸福地圖?



「老去」,由二個字所組成──老和去。

關於「老」,你的想像是什麼?是駝背、輪椅、終日臥床?還是自在、安適、四處旅行?而關於「去」,你的想像又是什麼?是恐懼、黑暗、充滿憂傷?還是放下、說愛、提前道別?

每個人對於老去,都有不一樣的想像,而這本由老年學專家所撰寫的新書《如果人生有地圖》,清楚地告訴了我們一些重要的事情。而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在「從容老後」一章中,提及我們及父母對於變老要「有所準備」。

2018年4月4日 星期三

追尋我們曾經擁有的三把鑰匙:我看神作<一級玩家>



60多歲的李教授是退休的大學哲學教授,儘管年紀不小了,但是網球球技精湛,每每跟他對陣,總是被他打得灰頭土臉。

前二天,在休息的空檔,聊到我那剛出生的兒子。李教授問:

「小朋友多大啦?」

「四個月。」我說。

「哇!那是最好玩的時候啊!3歲以前,都似懂非懂的,最可愛了。」李教授笑著說。

「是喔!」我嘴巴上這樣應著,心裡卻浮起乖寶的胖臉,對著我笑嘻嘻。

沒想到李教授繼續說下去:「我跟你說,我兒子2歲的時候啊,我帶他去九族文化村玩,你知道多好笑嗎?他跟幾個堂哥堂弟從遠方要比賽跑到我這裡,我站在終點線,一喊『起跑!』一群人就朝我的方向衝過來。堂哥年紀比他大,當然跑得比他快,一衝過終點,就舉起雙手大喊『我贏了!』。我兒子跑在第二,在他後面衝過終點,居然也雙手舉高大喊『我贏了!』,然後,他竟然笑得好開心。唉!那個時候真的好好玩!」

我聽著這個故事,不知不覺出了神。

我們小的時候,即使輸了,也覺得贏了。但是等到長大了,只要輸了,就幾乎不可能還有人高舉雙手,大喊『我贏了!』。為什麼?

這讓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

--

<一級玩家>是今年被譽為神作的電影,由史蒂芬史匹柏導演。故事敘述2045年,全世界的人都沉迷於一個超大的VR虛擬實境遊戲「綠洲」。每個人都在玩,而每個玩家的夢想,是希望可以破解遊戲中的謎題,找到遊戲創辦人「哈樂代」在他死後隱藏在遊戲中的三把鑰匙。找到三把鑰匙,就可以取得「彩蛋」,成為遊戲的主人。

「彩蛋」(Easter egg)是這部電影主要的核心,也是它被稱為「神作」的原因。

根據維基百科:一個彩蛋是一個在電影電視劇書本光碟電腦程式或者電子遊戲的隱藏訊息或者功能。

對我們這種老玩家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小時候打七龍珠電玩遊戲,一定要看攻略或是拜託同學,想方設法找到遊戲中的「隱藏角色」、「隱藏招式」、「神秘道具」……這種按照正規方式玩不會得到的,就是彩蛋。

而現代的電視或電影,也少不了「彩蛋」的概念。像是看電影看到最後,工作人員字幕都跑完了,突然又出現一段電影的特別片段,也是彩蛋。

根據分析,<一級玩家>中隱藏的彩蛋,至少有200個以上。好比說,主角在「綠洲」使用的車子是<回到未來>男主角開的飛天車。女主角的坐騎是名作<阿基拉>中的摩托車。其他還有像是<星際大戰>、<侏儸紀公園>、<哥吉拉>……等等超多致敬。

然而除了彩蛋之外,電影中主要的劇情,依然圍繞在追尋遊戲創辦人隱藏的三把鑰匙之中。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身為一個安寧醫師,看完「血觀音」,我想要大聲說……




「血觀音」是2017年金馬獎最風光的影片,榮獲了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女配角等多項大獎。我也在日前抽空去戲院看了這部片子,實在過癮。無論是劇本轉折、場景設定、角色刻劃都實在太到位也太流暢了,是一部非常「接地氣」的高品質作品,得獎當之無愧。

只是,身為一個安寧醫師,當劇中有牽涉到與本業相關的一點蛛絲馬跡,難免會柯南上身地放大檢視,忍不住要跳出來大聲疾呼一番。因此,以下有些論述,請「血觀音」影迷多多包涵了。

(以下有大雷,不喜勿入)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預約。好好告別>自序:找到屬於自己心中的安寧

作者:朱為民

  


有時候就是無法不去想,那些發生在安寧病房的故事。

2009年,我成為第一年住院醫師,第一個在安寧病房值班的晚上,就遇到病人大出血。

所謂大出血,通常以頭頸部癌症的病患最容易發生,因為頸部有許多身體的主要血管,而且走得很表淺,當腫瘤吃穿了動脈血管,常常會看到很嚇人的景象。

那天晚上就是如此。

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2016年末歐洲旅行,我帶的三本書

作者:朱為民

  


2016一整年真的非常的忙碌。

到了耶誕假期,好不容易和太太安排到德國和奧地利旅行,深夜的飛機,卻也是工作到當天下午,才有空回台中收拾行李。在凌亂又疲憊不堪的情況下,隨手抓了三本書,塞進行李箱。

我當初也不知道為什麼挑這三本書,但在歐洲看完之後,覺得老天爺隱隱在跟我透漏著什麼訊息。

這三本書分別是:<大人學選擇>、<金牌法則>、<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騎得愈遠,其實是為了回家:<單車天使>觀後感

作者:朱為民

  




我記得,1993年,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爸媽幫我買了人生中第一台腳踏車。捷安特的,綠色上亮光漆,看起來就是拉風帥氣。在台中市曉明女中附近的單車行,我拿到車的第一天就開心地騎上去,結果當然是,摔車了。

從此我愛上騎腳踏車,國高中時期,騎著腳踏車走遍了台中大小地方,那種迎著風馳騁的感覺,令人難忘。

那個年齡,騎車是為了離家,為了探索,為了暫時脫離父母的保護網,到真實的大馬路上穿梭在汽車和機車之中,試探自己年輕的銳氣。

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群孩子,他們騎車,是為了回家。

<單車天使>紀錄的就是這麼一群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