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當悲傷的任務未完成……我看<意外>



<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在今年美國獎季可說是大放異彩,再摘下金球獎得獎影片之後,又在日前的奧斯卡奪下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

很多人討論:為什麼意外這麼好看?我個人的看法是:因為隱藏在黑色喜劇之下的,是最深層的悲傷。

(以下有雷)

<意外>的故事描述一名在7個月前喪女的母親,因為事發過了一年鎮上警方依然沒有抓到兇手,所以自掏腰包在鎮外的三個大看板上投放廣告。

第一個看板寫著:「強暴後被殺害。」

第二個看板寫著:「但還是沒有逮捕兇手。」

第三個看板寫著:「怎麼會這樣?威洛比警長。」

想當然爾,這些看板引發了之後一連串的衝突,那些支持看板的、不支持看板的、支持警長的、不支持警長的、湊熱鬧的…….構成了這部片充滿人性而精彩的劇本。

劇情看到後面才知道,原來三個看板所在的那條道路,正是主角蜜兒芮德的青少年女兒,慘遭惡徒姦殺的事發地點。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這悲傷有多麼巨大呢?一般我們都認為,時間可以治療悲傷,但是在蜜兒芮德的世界裡,7個月過去了,當她每次開車經過那條路,她無法就這樣放下,無法不做些什麼。

而在她所在的Ebbing小鎮,那裏的居民展現出來的態度,也讓我非常意外。大部分的居民,以一種「喂,都過了7個月了,放下吧!人家也不是不找兇手,是證據真的很少,真的找不到阿。」的態度出現在主角面前,試圖用理性跟她溝通,但是都(在片中)沒有什麼好下場。

到故事中期,蜜兒芮德的悲傷和憤怒更加強烈,推動這個角色做出許多在道德與法律邊緣游走的行為,像用鑽頭鑽牙醫的手、毆打他兒子的同學、甚至拿汽油彈燒警察局等等,都是非理性的暴力作為。但是導演高明的地方是,當她真的這麼做了的時候,深為觀眾的我們在心中拍手叫好的同時,又會油然而生出一絲的擔憂:這樣真的好嗎?

回到自身的專業,這樣的劇情也告訴自己,面對「高危險哀傷」,我們在應對必須更加小心。


高危險哀傷


遇到生命中的失落事件,哀傷與失落是在所難免的。但研究指出,有一群人的哀傷會特別強烈,時間延續更長,例如:

  1. 父母親喪子或喪女 
  2. 平日就有社交隔離,缺乏社會資源者 
  3. 與死者有愛恨矛盾情感關係 
  4. 同時遭遇其他生活危機 
  5. 死者猝死,沒有時間準備 
  6. 與死者關係過度依附 
  7. 文化或家庭遏阻了哀傷的表達 
  8. 不見容於社會的哀傷,例如情婦、外遇等 

高危險哀傷需要辨識,以及辨識之後更進一步的哀傷撫慰,通常需要更多團隊的介入和更長的介入時間,以及靈活地運用同理心和支持,才比較有可能處理深刻的哀傷情緒。


理性與憤怒


從電影中蜜兒芮德的生活中,女兒的死亡至少符合以上三種狀況:喪女、女兒猝死、以及其他生活危機(離婚後與先生的關係)。但是在影片中,除了她的同事與兒子,幾乎看不到有人願意投入,主動協助她處理她的哀傷(或是可能有,但被她回絕了)。大部分人所做的,就是不斷的說教、說教、再說教。這樣的情況,從主角刊登廣告後,警長第一次登門拜訪她,說明為什麼抓不到兇手,並希望她撤下廣告的對話可見一般:

蜜兒芮德:「應該叫全鎮8歲以上男孩都驗血。」

警長:「這樣違反民權法,海斯太太。而且如果他只是遊客呢?」

蜜兒芮德:「那就抽全國男性的血。」

警長:「那如果他是外國人呢?」

蜜兒芮德:「如果是我,我會成立資料庫。每個男嬰出生都要抽血,只要發生犯罪,就交叉比對,百分百確定兇手後,就殺了他。」

警長:「那民權法是絕對不會容許的。」

看出二者所站的角度不同了嗎?一邊是全然的理性,一邊則是全然的憤怒。二者是不會有交叉點的。因此,最後警長也只能拍拍屁股走人。不覺得這跟我們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場景很像嗎?當有人失去了親人,一蹶不振的時候,我們常聽到旁人跟他們說:「加油」、「不要想這麼多啦」、「會好起來的」、「時間會治療一切」、「要往前看」……很多都是理性的話語,其實悲傷的人可能更需要同理,更需要實質的陪伴和支持。


哀悼的任務


悲傷研究學者Worden曾說過,悲傷並非沒有意義,哀悼有它以下的四個任務: 

  1. 接受失落的事實 
  2. 經驗悲傷的痛苦 
  3. 重新適應一個亡者已不存在的新生活 
  4. 在生命中重新安置逝者的位置並緬懷 

悲傷的人,必須履行這四個任務,才能完成哀悼過程,並再次愛與被愛。身為專業助人者,或是身為一般人的我們,面對悲傷的人,有沒有給予她時間和空間完成哀悼,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我不知道,片中蜜兒芮德的悲傷帶她走到了哪裡。但我非常喜歡一幕,是有一天她在三塊廣告牌旁邊拔雜草,路旁突然出現了一隻美麗的鹿,看著她。於是,她開始跟鹿對話起來:

「你應該不是來說服我什麼投胎轉世什麼的吧。因為妳雖然漂亮,但卻不是她。」蜜兒芮德說。

失落和悲傷的人,需要的不一定只有時間,而是需要更多的出口,去讓他們好好地整理自己心中的思緒和感受。就像那隻鹿一樣,其實,我們也可以讓自己成為那支鹿。

從這一部精采而深刻的電影學習,面對高危險哀傷,我們都可以做的三件事是:

  1. 辨識並早期發現高危險哀傷者 
  2. 以同理和支持陪伴他/她度過悲傷 
  3. 給予他/她時間和空間完成哀悼的任務 

幸好,在這部電影的收尾,意外出現了一個明白蜜兒心中感受的角色,願意傾聽她,跟她一起去追尋新的希望,重新適應生活,在新生命中安置女兒的位置。


(作者為安寧緩和及老年醫學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