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常看政治和社會新聞,但前陣子有一個新聞抓住了我的目光。
那是二年前震驚社會的小燈泡命案,高等法院於2018年7月進行二審宣判,依然判兇嫌無期徒刑。
今天不是要來討論到底該判什麼刑責,而是後續的新聞吸引了我:高等法院的發言人,在解釋為什麼要判無期徒刑而非死刑的時候,因為臉上一直帶著笑意,被網友砲轟,說他是「冷血公僕」、「無感官僚」,甚至是「魔鬼同路人」。
一天之後,發言人被問到這件事,很無辜的說:「自己天生就長這樣。」
這讓我想到,某一次在一個企業內部說故事比賽的場景。
曉慧是一個房仲業的業務經理,短髮搭著套裝,笑容甜美,看起來非常俐落的感覺。她快步走上台,跟大家說:「我今天要說一個讓我心裡很難平復的故事。」然後,她開始敘述去年冬天,自己如何在洗澡的時候,發現了左側乳房的一個腫塊。她說著那之後到醫院就醫,接受了一連串檢查的情形。最後,醫師跟她說:「超音波看起來是不規則形狀的,而且你的年紀不像會是有纖維腫瘤的年紀,有機會是惡性的。我想這個狀況做粗針切片比較適合,你現在要做嗎?」曉慧說她那時聽到「有機會是惡性的」,心情跌到谷底。於是她緩緩跟醫師說:「我回去跟家人討論一下……」後來,還好檢查結果是良性的,曉慧才放心。
曉慧講完,給了我一個自信的笑容。最後成績揭曉的時候,她卻沒有進前三名,連前十名都沒有。會後,她很沮喪地來找我。
「為民醫師,我覺得我表現得不錯啊!為什麼成績不理想……?」
「妳的表情不對。」我不加思索回答。
曉慧在講到醫院那一段的時候,理論上那時候應該是很緊張的情緒,等到醫生說「有機會是惡性的」,情緒理應做一個焦慮到悲傷的轉換。但是,曉慧說那一段的時候,臉上始終掛著一個淺淺的甜美笑容。
「你的笑容很美,但是不能一直用這個表情。說故事的時候,表情要搭配情緒。」我對她下一個結論。
回到高等法院的發言人,他說他「自己天生就長這樣」有錯嗎?
當然沒有錯,只是,身為發言人,我認為如果他可以做到以下三點,會更好:
1. 認識到自己的表情在別人眼中(或是鏡頭中)是什麼樣子
2. 平時就做基本的情緒表情練習
3. 讓自己發言的內容跟自己的面部表情相契合
這三點看起來簡單,其實是不太容易的事。